
“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展覽現場商貿。本版攝影(除署名外):南方日報記者 姚志豪 仇敏業
銹跡斑斑的商船錨、絢麗多彩的廣彩瓷、泛黃的“十三行”貿易檔案……一件件文物與卷冊,靜置于展館之中,既見證著廣東與世界的商貿交往史,更講述著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中國故事,為思政教育提供了鮮活載體,吸引了廣東大中小學的思政課教師們的高度關注商貿。他們正圍繞展覽創新課程設計,一堂堂貫穿古今、走進場館的“大思政課”,已在路上。
展覽中,清代十三行貿易檔案、銹跡斑斑的商船錨吸引了廣州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曹群的注意商貿。
“這兩樣展品直觀呈現了廣東在特定歷史階段扮演全國外貿樞紐的角色商貿?!辈苋赫f,粵海關通過規范的稅收制度、貿易流程,將“互利共贏”從理念落地為可執行的規則;商船錨作為遠洋貿易的實物見證,承載著廣東主動融入全球貿易網絡的擔當,背后是“以和平方式推動共同發展”的深層思政內核。
“思政課教學要用好這個難得的大展商貿?!辈苋赫J為,廣東千年外貿史中“互利共贏而非零和博弈”的理念,對當前全球治理具有啟示意義,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源于中國實踐的鮮活案例,也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角度精準、細節豐富、內容扎實的素材。
在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江傳月看來,從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到近代的敢為人先,再到當代的全球視野,展覽中的廣東外貿史體現了國家、廣東堅持和平友好、互利共贏、包容合作的開放氣質,具有深厚的歷史智慧與鮮明的時代價值商貿。例如,唐宋元時期,市舶制度在廣東起源,并將國家對外貿易管理逐步推向制度化、規范化,這在全球貿易規則深度重構的當下,仍不乏啟示;明代廣東推行“廣中事例”、稅收改革、允許百姓與外商直接貿易等大膽探索,為當今復雜國際環境下推進區域合作、靈活開放提供了歷史借鑒;而清代廣東海關的制度實踐,亦說明保守、封閉、落后并非清代社會的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國際產業分工合作緊密,也面臨著諸多全球性挑戰,只有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各國才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商貿?!苯瓊髟抡f。
“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專題展將持續一年商貿。利用這一年寶貴時機,如何為不同學段的學生上好這堂“千年外貿史思政課”?
廣州市番禺區毓賢學校初中思政課教師關綺華在展覽中汲取著備課靈感商貿。她尤為欣賞廣彩瓷與琺瑯器——廣彩瓷將中國傳統花鳥與歐洲貴族喜愛的紋章結合,成為風靡全球的“跨文化產品”;琺瑯工藝則是廣東工匠吸收西方技術后,創新出更適配中國審美與實用需求的器物。
“對初中生來說,這類看得見、摸得著的工藝實物,比文字更易理解文明交融的意義商貿?!彼e例說,廣彩瓷與琺瑯器并置展示,能讓學生清晰感知文明交流不是“誰同化誰”,而是像拼圖一樣互相補充。這種“包容中創新”的思維,對學生理解當下“文化自信”與“對外開放”的關系極具啟發。
作為惠州中學的高中思政課教師,陳海峰長期帶領學生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并積極參與大中小學思政課集體備課,已有諸多靈感商貿。
在他的構想中,可以從“南宋沉船上的瓷器”切入:小學生的思政教育重在感知器物外形的“美”,激發對祖國悠久商貿歷史的好奇心與自豪感;初中應探問“瓷器背后的旅程”,聚焦商品流動帶來的技術傳播與文化影響,樹立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高中則要分析“瓷器貿易的興衰”,培養學生的歷史洞察力與時代責任感商貿。
南方日報記者 陳伊純 李秀婷